

正月十五元宵節

古人將農曆正月又稱「元月」,月圓之夜稱為「宵」,所以正月十五即為「元宵節」,仿圓圓的月亮做成的點心就稱為元宵。
東漢永平年間,漢明帝提倡佛教,派蔡愔前往印度求得佛法歸來後,傳印度天竺國每逢正月十五為參佛的吉日良辰,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,遂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,之後流傳到民間,於是有了正月十五的燈會。
而三元為道教的說法,即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,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,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。「上元」是三界公–天公官、地官、水官三神中天官的誕辰,上元節乃是祈求「天官賜福」,到了下元再謝平安,感謝三界公的庇佑。
放天燈活動,據說平溪、十分寮地區早年曾鬧過土匪,村民們為躲避土匪,於是在山勢較高處,築起瞭望台守望,一有風吹草動,即傳訊通知村民,等土匪走後,留守在村中的人,就在夜間施放天燈為作為信號,告知在山上避難的村民,可以返家了。由於從山上避難回家那天,正是農曆正月十五,從此以後,每年的元宵節,村民便以放天燈來慶祝,互報平安,也因此放天燈又稱為「祈福燈」或「平安燈」。
春節期間很多民間習俗慶典祈福的活動,從正月初一到十五,盡情閒適玩樂,一直到過完元宵才算真正過完年,所以元宵節又稱小過年,賞完花燈,吃了元宵,大家要收心回到工作崗位了,現在已有滿滿的能源重新出發囉。
生查子 宋 歐陽修
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
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
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
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
|